化石為什么不是普通的石頭?遍布全省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?昆蟲還會偽裝嗎?近日,以“喜迎二十大,科普向未來”為主題的山西地質博物館“科普進校園”活動走進婁煩縣,為婁煩縣君宇實驗學校、婁煩縣第二中學等4所學校的730余名中小學生奉上別開生面的地學科普課程。(《太原晚報》9月26日)
科普工作是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知識、倡導科學方法、傳播科學思想、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??破展ぷ魉绞且粋€社會進步水平的投射,又反過來促進社會進步。大力推動科學普及,可以喚醒青少年好奇心,幫助老年人抵御謠言流言,讓普通大眾了解科學,持續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養,并為實現更高水平科技創新、科技自立自強厚植根基。
科普不到位,科技創新難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科技創新、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,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,必須像重視科技創新一樣重視科學普及。因此,科普工作不是某個人、單位、領域的自娛自樂,不是做得好加分,做得不好就不做的“可選項”,而是要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,需要全社會參與的“必答題”。
要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寬的視野,實現科普理念、科普機制和科普方式方法的創新提升,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,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廣泛參與科普服務,構建政府、社會、市場等協同推進的大科普格局。
要從組織、機制、經費、人員等方面予以保障。進一步健全科普組織體系和協調機制,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及市場的作用,強化關鍵部門責任,推動形成分工明確、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的協同推進機制,構建上下聯動“一盤棋”的科普工作格局,激發科技創新澎湃動力。
要創新工作方法,讓科普既有深度又有廣度。在內容上,既要有主題突出的重大示范活動,也要有因地制宜、參與面廣、互動性強的線上線下特色科普活動。在形式上,一方面要注重激發報刊、圖書、廣播、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活力,另一方面也要用好新媒體、自媒體,特別是運用好“互聯網+科普”思維,大力應用VR、AR、AI等前沿新技術,將科普內容場景化、實操化、趣味化,增強科普參與性和體驗感,不斷深化拓展科學普及的速度、廣度和深度,提升科普的實效。
科普點亮生活,科技引領未來。只有始終與發展同步、與時代同行,深入推動科普工作走深走實,做好科普工作這道“必答題”,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科技的力量,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、熱愛科學、學習科學的良好氛圍。